发布时间:2024-11-14 11:11:54 来源: sp20241114
千百年来,无数支骆驼商队运输中国丝绸及沿途特产往返于丝绸之路;时至今日,中国蚕种打“飞的”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在古老的亚欧大陆上续写“新丝路”故事。
寒露已过,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与茶叶研究所的蚕品种培育中心,秋蚕结茧渐近尾声。“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资助下,我们每年会进行2到4季的蚕品种培育,从中遴选品种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进行试养。”近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与茶叶研究所杜鑫副研究员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地处中亚腹地的乌兹别克斯坦,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种桑养蚕历史悠久,如今是全球第三大茧丝绸生产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乌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浙江作为国内重要的蚕茧产区,技术和市场资源优势明显,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蚕桑贸易、技术交流尤为密切。
比如,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与茶叶研究所选育出的抗病家蚕品种“明湖春江”,凭借抗性强、产量和质量高的优点,在乌兹别克斯坦大量推广应用。而在嘉兴桐乡,桐乡市蚕业有限公司在2013年至2023年间,出口至乌兹别克斯坦的蚕种总数达118万张。要知道,蚕种产于纸上,“张”是计量蚕种的传统单位,每张蚕种能孵化25000头蚕。
“乌兹别克斯坦地处内陆、中纬度,传统蚕桑品种特性主要为抗寒抗旱,而且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较低。中国的蚕桑种养技术优势明显,浙江的蚕种特性主要是优质高产,彼此可以优势互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与茶叶研究所所长王永强研究员介绍。
在助力中乌两国蚕桑合作方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与茶叶研究所主要从四方面开展工作,分别是筛选适合乌兹别克斯坦的蚕桑优良品种、制定相关品种推广的配套技术、在当地蚕桑主产区建立示范基地以及开展技术人员培训,以期促成双方在技术、资源、市场方面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不久前,乌兹别克斯坦蚕业研究所所长Shamsiddinov Navruzbek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进行中乌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交流时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对乌兹别克斯坦而言,院所之间开展蚕桑产业方面的合作已有数年,优化蚕桑品种的同时,也提升了基因分析技术水平,引进企业投资,带动蚕农增收。不仅是农业领域,相关合作还将影响化妆品、生物医药等更多行业的发展。
“团队正在对乌兹别克斯坦有代表性的45份蚕桑种质资源进行全基因组的分析,从中挖掘优异资源以及重要的功能基因,为今后双方在品种选育方面的合作奠定基础。”王永强说,“按照‘一带一路’倡议,我们要通过政府间项目合作,为中乌两国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