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0:54:29 来源: sp2024111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23年、2024年中国GDP增速预测值从5%、4.2%上调至5.4%、4.6%,经合组织(OECD)将2023年中国GDP增速预测值从5.1%上调至5.2%——近期,国际机构用这波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密集“上调”,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中国也不负众望交出喜人成绩单。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2%,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称,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贡献全球增长量的三分之一。
科技创新无疑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强大支撑。前10个月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3%;前10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99.1%;到今年9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总数已突破200万个……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助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12月6日,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的示范项目——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在完成168小时连续运行考验后,在山东荣成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据专家介绍,后续可建设20万、40万、60万、80万、100万千瓦等系列装机容量的核电机组以适应不同地区用户的需求,高温气冷堆技术将开启千亿级产业。
5月28日,顺利完成首次商业飞行;8月4日,首次开启“双机商业运营”;9月28日,收获100架订单……C919大飞机则带动形成了我国的民用航空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
一架150座级的大型民航客机,集成了300万到500万个零配件,涵盖几乎所有工业门类。以上海为龙头,陕西、四川、江西、辽宁、江苏等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参与大型客机项目研制和生产,16家航电、飞控、电源、燃油和起落架等机载系统合资企业由此成立,中国民用飞机产业配套能级被极大提升。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突破亦带动多个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突围。12月7日,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土建公用工程完工,具备实验条件。这标志着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科学运行。
为了最大限度控制实验室辐射本底,打造最“纯净”实验环境,该项目中的所有设备、材料均为定制,建设团队成功研发生产出低辐射水泥、金刚砂、岩棉及一批低辐射机电设备,这些产品均为国际首创。
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项目投产、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龙芯中科发布新一代中央处理器(CPU)龙芯3A6000、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并即将开启首次试运营……随着越来越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重大工程的实施,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形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新产业新技术新应用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11月24日,比亚迪公司宣布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第一个“100万辆”用时13年,最近的第六个“100万辆”仅用时3个多月。近年来,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弯道超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居全球第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前10个月,我国汽车出口392.2万辆,同比增长59.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99.5万辆,同比增长99.1%。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缩影。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经济与国际研究所主任马科斯·皮雷斯说,中国经济不仅实现增长,而且发展质量也在稳步提升。在新能源发电设备、电池和电动汽车产业的推动下,中国清洁能源行业尤其值得关注,“短短几年内,中国已成为这些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快速发展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是充满活力的创新引擎,亦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重要抓手。
山东电力5G规模化应用工程、迈向5G船舶制造新时代的江南造船厂、中国平煤神马5G+煤炭绿色安全开发……近日召开的2023世界5G大会上发布的“5G十大应用案例”充分展现了5G应用的活力和前景。5G技术应用已覆盖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的67个,服务生产生活、解决产业数字化痛点、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宏达北路,一辆“头戴”雷达的自动驾驶汽车,载着乘客缓缓驶过,这正是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开启的全无人出行服务。
人工智能的触角深入多个领域,在越来越多应用场景中大显身手。截至今年8月,各地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智能制造新场景、新方案、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技术赋能效果显著。
打造开放创新生态畅通“双循环”
上海提供由芯片、软件等组成的“大脑”;向西约200公里外的江苏常州,提供动力电池;向南200多公里外的浙江宁波,提供一体化压铸机……在长三角,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
类似的故事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不断上演。区域创新发展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增强了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器”。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加快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
今年11月份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了289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会,数量达历史新高;创新孵化专区吸引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00个创新项目参展,超过前两届总和;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84.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6.7%,再创新高。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进博会日益成为全球新品、前沿科技、创新服务的发布首选之地。
随后召开的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发布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果显示,我国已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共建50多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共建国家建成2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70多个海外产业园,建立了10个海外科教合作中心,建设了9个跨国技术转移中心。
这些数字都表明,中国将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科技创新带来的福祉。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明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面向未来,仍要不断探索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我们相信,科技界将众志成城、团结奋斗,持续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