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新知)

发布时间:2024-11-14 08:33:14 来源: sp2024111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即日起,本栏目推出系列评论,围绕《决定》部署,聚焦具体领域的实践创新,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汇聚力量。

  ——编  者

  

  【现象】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搭建“珠三角征信链”,支持地方征信平台、企业征信机构、数据源单位等的征信数据上链共享,并向泛珠三角区域拓展;云南嵩明县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开展融资担保合作,适度控制融资担保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优化授信流程……近年来,多地通过政府担保、信用信息共享等措施,提升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水平,降低其融资成本和难度。

  【点评】

  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超过5500万户,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抵押物不足,民营中小企业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破解这一难题,为其增信是重要的突破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

  增信制度是为提升融资主体债务信用等级、增强债务履约保障水平、提高融资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帮助债权人分散、转移信用风险的一种专业性金融服务安排。从实践来看,为民营中小企业增信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担保、保险、信用衍生工具、结构化金融产品等。有的着眼于为信贷决策提供更全面的企业信息,有的强化债权人与增信资源提供方之间的风险分担。比如,湖北襄阳市财政局依据小微企业会计数据增信标准,推出线上普惠金融产品“出口e贷”,为解决无抵押物融资难题打开了思路。

  通过增信制度引导金融资源向优质民营中小企业倾斜,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影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中,“信息差”是突出因素。解决这一问题,要统筹推进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应用,让信用信息流动起来。

  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有效提升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便利性。截至今年4月,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向有关金融机构提供查询服务超过2.76亿次。进一步优化征信市场布局,提升归集信息质量,帮助金融机构对经营主体进行“精准画像”,才能构建更高质量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更好惠及广大民营中小企业。

  当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提高增信效率,就要在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比如,以企业具备的质量能力、资质等质量要素为依据建立增信机制,将生产数据、主营业务未来市场价值及市场份额评估等经营管理信息纳入企业增信的考量范畴,也可探索开展数据资产抵押等方式。着力汇集工商、司法、税务等信息,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信用评价和金融风控模型,为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就会更加水到渠成。

  帮民营中小企业翻越“融资的高山”,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坚持守正创新,引导信贷资源更多优化配置到优质民营中小企业上来,形成与国民经济体系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的社会信用制度,定能更有效地为实体经济注入金融活水,让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更加稳固。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3日 09 版)

(责编:杨光宇、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