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7 07:18:50 来源: sp20241117
核心阅读
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为粮食丰收贡献科技力量;提升自主育种能力,推动优质新品种走向市场;保障基层农技推广,让科技服务扎根田间地头……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近期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了专门部署。
近年来,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各地区各部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强化科技支撑,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天上卫星,俯瞰沃野千里。去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钜丰专业合作社的种粮大户王学洲有了好帮手。“作为种地的‘老把式’,有了‘天空地’一体化遥感技术的帮助,种地更方便了。”王学洲说。
在离地面约840公里的轨道上,风云三号卫星扫过鹤壁上空,给鹤壁农业气象试验站送来信号。试验站高级工程师王福州根据遥感卫星反馈的影像进行数据分析。“每12个小时得到一次图像资料,实现对农作物长势的密切监测。”王福州说,卫星遥感能够对农田旱涝、农作物病虫害等农业灾害进行定量监测。
去年,鹤壁市农业农村部门建立农业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根据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主要农作物生产过程,围绕耕、种、管、收4个环节,设置苗情、长势、墒情、出苗率等生产指标,实现农作物农情监测、灾害预警、产量预产、综合评估四大功能。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科技支撑14亿多人的饭碗端得更牢。2023年,我国有力应对多重挑战,再夺粮食丰收。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启动,搭建全国技术集成创新平台体系,聚焦100个大豆和200个玉米重点县整建制推进,集成组装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形成“一县一策”综合技术方案,支撑全国粮食亩产提高2.9公斤,实现了“以丰补歉”“以秋补夏”。2023年全年,全国粮食产量达13908.2亿斤,比上年高位增产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在自然灾害多发的形势下,农业机械成为农业防灾减灾的主力军。前不久,2023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发布,潍柴雷沃高性能复式条播机入选十大新技术。据介绍,这款产品可一次性完成碎土整平等工序,为“抢时抢天气”的播种作业提供保障。2023年,以潍柴雷沃、湖南农夫等为代表的农机企业,在灾害季节及时生产履带式收获机、移动式烘干机,及时开展抢烘作业,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贡献了机械化力量。
从全国来看,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大型大马力、丘陵小型适用机具这“一大一小”和智能化农机研发应用取得阶段性突破,植保无人机总量近20万架,年作业面积21亿亩次,一些领域实现了从“无机可用”到“有好机用”的跨越,加速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将广大农户更好更快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快车道。
补齐短板弱项,推动种业自立自强
种子位于农业产业链的前端,被称为农业的“芯片”。近年来,农业科技不断补齐短板弱项,推动种业自立自强。作为全国蔬菜重点生产区域,山东省寿光市的菜地里有了新变化——本地品种多了。
寿光市三木种苗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树森说:“以前,随着蔬菜大棚面积增加,进口种子也多了起来。一袋番茄种子1000粒,卖到480元至560元。贵的时候甚至一元钱一粒,一亩地光种子钱就得花2000多元。”
番茄、辣椒、甜瓜……经过多年的研发,刘树森团队培育的优质新品种相继问世。“像粉果番茄‘宝禄先锋’、黄皮辣椒‘欢乐’,其抗病性、丰产性及商品性等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刘树森说。
据介绍,寿光近年来深入实施蔬菜种子工程攻坚行动,共培育7家种业龙头企业,自主研发蔬菜品种205个,全市国产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已由2010年的54%提升到目前的70%以上,其中黄瓜、圆茄、丝瓜等作物国产种子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为在育种机构、种子市场和菜农之间架起桥梁,寿光自2013年起已连续举办了19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种业博览会,累计参展单位达5000余家,推选出优良品种1140个。
不只在寿光,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兴隆庄村的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培育的“京”系列蛋鸡,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50%以上。2023年,1.55万只由峪口禽业自主培育的“京红1号”高产蛋鸡父母代种鸡,由北京运抵坦桑尼亚。这标志着中国自主培育的种鸡首次走出国门,也是国产畜禽品种服务国际市场迈出的关键一步。
据介绍,近年来,平谷区制定了多项种业创新政策,实施了种业振兴五年行动,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畜禽种业)产业园,已初步形成鸡、牛等四大品类13个种质品种。
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目前种业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完成了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新收集种质资源53万多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羽肉鸡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25%。
科技服务提质,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作为蔬菜生产大县,设施农业起步早、规模大,年产蔬菜总量的近七成销往长三角地区。近年来,和县大力引入并推广多项新技术。去年,和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拔地而起。
“基地计划集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无公害与绿色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于一体,并准备打造四季有机蔬菜农场。”和县稻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基地的有机蔬菜大棚内,正在进行设备安装的技术专员李平说:“现在的大棚通过自动遮阳设施、智能放风器等调节温、光、湿环境,有利于保障蔬菜的品质,而且现代化种植技术更加省工省力。”
据介绍,我国“菜篮子”生产能力不断提升,设施蔬菜规模扩大到3000万亩以上,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1.5%,设施渔业水平也不断提升。未来,随着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装备不断突破,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不断赋能,科技服务持续提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将迎来更大突破,激发更多活力。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每年夏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王荣焕几乎每周都要来几次平谷区,到北台头村地里观察玉米的长势。
王荣焕与北台头村对接,创建“博士农场”,让鲜食玉米新品种“农科糯336”在北台头村扎下根来。“为了让新品种长出新效益,王所长带着科技人员,在田间地头制定技术方案,对乡亲们进行技术跟踪与指导。”北台头村党支部书记王艳金说。
王荣焕发挥博士专家团队的品种、技术优势,设计和注册“棒台头”“鲜头玉”商标,将200亩核心示范田收益从之前的15万元提升到了90万元,为36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每人月收入平均增加2000元。去年以来,鲜食玉米适期采收、分级精选上市,受到市场欢迎。
“农业科技工作要突出应用导向,加快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科技是我国农业突出重围的重要依托,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强化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鼓励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2日 11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