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5:24:40 来源: sp20241119
你能想象在传统的“年画之乡”
河北衡水武强县内
有一座被音乐包围的村庄吗?
周窝音乐小镇。来源:中新视频周窝村
中国华北平原一个259户人口的小村庄
却拥有着30多年西洋乐器制造史
它是全国知名的“音乐小镇”
它是有着泥土气息的“东方维也纳”
外国留学生打卡周窝音乐小镇。来源:中新视频在这里
几乎人人都会演奏一两样西洋乐器
在这里有一个
“破茧成蝶”和“诗与远方”的故事
破茧成蝶:从镰刀锄头到西洋乐器
走进周窝,偶尔从某户人家传出的萨克斯乐声,在冬日的暖阳里婉转悠扬。
沿着主街向里走,萨克斯公社、吉他制作室、乐器博物馆、咖啡馆、小酒吧、音乐主题民宿,随处可见。
周窝音乐小镇。来源:中新视频而周窝人,会给你讲述这样一个创业故事:
20世纪80年代,恰逢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天津管乐厂的一位员工看到商机,带着学到的乐器制造技术回到家乡武强创业,开办了一家西洋乐器厂。
1989年,当地政府牵头收购了这家乐器厂,与当地的铸造厂成立了武强县通达乐器厂。自此,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开始生产“洋”乐器配件,并一发不可收。
这个人,就是村民习惯称为“老陈”的陈学孔。
金音乐器集团工人正在组装乐器。贾枭梦 摄萨克斯、单簧管、吉他等乐器每件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配件,制作如此精密的乐器,对于当时的村民而言,最初的困难可想而知。
“用锉刀锉,用砂轮磨,让整天摆弄镰刀锄头的庄稼人干技术活儿,不容易。”回忆起创业之初的情景,已然古稀之年、现任中国乐器协会副理事长的陈学孔感慨道,在这样的基础上,企业是一点点摸索着前进的。
转眼30多年过去,“一点点摸索过来”的“通达乐器厂”成为河北金音乐器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目前最大的管弦乐器制造企业之一,该公司年产木管、铜管、提琴、吉它四大类乐器超过80万件,乐器箱包类超过100万件。
从组装一支单簧管都吃力,到可以生产400多个乐器品种,畅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跃成为中国管弦乐器生产基地,中国著名的“年画之乡”河北武强,创造了一个乐器行业的奇迹。
武强乐器企业工人在检验乐器。贾枭梦 摄“我不懂音乐,企业做大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势。”从镰刀锄头到西洋乐器,“不懂音乐”的陈学孔,为周窝世代耕种的农民打开了一扇音乐之窗。
如今的周窝村,近80%的劳动力在“家门口”从事音乐相关的工作,还有许多怀揣音乐梦想的外地人来此创业。
武强县生产的乐器。来源:中新视频音乐改变生活:小村庄的“诗与远方”
冬日的午后,60多岁的村民郭玉管又开始吹奏。郭玉管是周窝村萨克斯吹奏能手,人赠外号“郭大管”。
每每吹奏起萨克斯,这位跟庄稼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妇眉毛总是轻快地跳动,身体随着音乐节拍轻轻摇摆。
然而,十多年前的周窝村并不是这样。
彼时,虽然乐器生意一天天做大,村民收入增多,可由于周窝村硬件条件差,很多外地客户不愿来,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留不住,村民精神生活依然匮乏。
郭玉管(右一)和音乐爱好者自娱自乐。苏小立 摄改变始自2012年。
那一年,衡水市和武强县决心拉长乐器产业链,让音乐真正融入村民生活,打造融乐器生产、音乐研学、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音乐小镇。
当地依托周窝村和河北金音乐器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优势,按照“一门一景、一户一品、体现灵性、各具特色”的原则,对周窝村民居进行特色化改造。
于是,一个音乐艺术气息浓厚,以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兼具文艺气质与原生态特色的中国乡村音乐小镇惊艳亮相。
周窝音乐小镇的游客。来源:中新视频短短几年时间,周窝村实现旅游收入过亿元,并成功举办中国吉他文化节、大学生音乐节、波兰艺术圈中国行等系列重大活动。
这个只有259户、1000多人口的小村庄,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而它所在的周窝镇,更是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周窝音乐小镇浓厚的音乐氛围。来源:中新视频音乐改变当地的同时,更深深地影响了这里的人们!
韩强:从装修工人到草根音乐人
53岁的韩强是周窝镇董庄村村民,最初是工地上的装修工。他自小酷爱音乐,周窝音乐小镇建成后,韩强有了实现音乐梦想的机会。
韩强教游客学拍非洲鼓。苏小立 摄“当年小镇整体规划建设的时候,我就在这干装修工,看见钢琴就想弹,看到架子鼓就想打。”韩强说,后来经过学习,他转行成为音乐培训老师,现在每天给孩子们上课,闲暇之余,打打鼓、弹弹琴,特别开心。
韩强称自己为“手艺人”,干装修用手,自力更生;教音乐也用手,追求梦想。
用“手艺”追梦的韩强,在周窝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并组织成立了个人乐队,队友来自各行各业,有农民,也有卖瓷砖的,生活充实而快乐。
韩强(右后一)和队友在演奏。来源:中新视频周卫仓:用匠心打造“萨克斯梦”
“最早的时候去了山东一家乐厂待了十来年,也是打工去的,顺便学习下技术,音乐小镇这个项目,深深地吸引了我。”周卫仓说。
今年45岁的周卫仓是周窝村村民,年轻时曾在多个乐器厂打工,主要组装萨克斯,日积月累下自己也勤学苦练吹得一手好萨克斯。
周卫仓正在制作萨克斯。来源:中新视频2012年武强打造音乐小镇,周卫仓果断辞职回到家乡创办个人工作室。他制作的萨克斯价格从千元到过万元不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国外,每月能卖出300多支。
白天干活儿,晚上就通过视频直播免费教网友吹奏萨克斯、维修萨克斯,周卫仓说,当地对创业者的扶持力度很大,现在能守着老人孩子,生活很幸福。
周卫仓直播教网友吹萨克斯。来源:中新视频此间老年人,同样“破圈”西洋乐
“村里的老人大都会点西洋乐器,农闲时会自发在一起排练,队友还会将表演视频上传到网络,网友都夸我们演奏得好。”周窝村74岁的小军鼓鼓手郭贵尚正和村民一起排练。
她说,越来越多的海外音乐人来到周窝村,大家时常一起交流音乐。“虽然听不太懂外语,但音乐就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不仅如此,邻村的老人们也跟着来“凑趣”。
“我就喜欢骑个车到处拍,我们有个群每天会告诉哪里有村民表演,我就去拍,图一个乐呵。”
今年80岁的周窝镇止方头村村民郝大山每天会带着手机和三脚架,直播完成后,他还会再剪辑出精选片段上传到网络平台。一年多来,郝大山的粉丝已过万。
村民自发组织的乐队正在排练。来源:中新视频在周窝,当年轻人自嘲活得像老年人时,这些真老人正在以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定义年轻。
世界乐器海洋:1300多件西洋乐器在这里奏响
走进周窝,如果你看到一座外形酷似钢琴的建筑,这就是“世界·乐器博物馆”了。
作为我国首个收藏世界珍贵西洋乐器的博物馆,这里收藏了木管、铜管、弦乐、弹拨乐四大类超过1300件乐器,琳琅满目,蔚为壮观。
博物馆里的提琴家族。翟羽佳 摄 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萨克斯相关知识。翟羽佳 摄“提琴家族是由26把提琴组成,小的拇指大,大的有一人高,涵盖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这把高音萨克斯同肯尼·基(Kenny G)吹奏《回家》用的是同款,老乐器就造了这么多,特别珍贵!”
今年63岁的石秋民正忙着为到周窝村“世界·乐器博物馆”参观的游客讲解乐器知识。他是大家口中的“石全能”,退休后担任起馆长一职,馆里收藏的逾1300件乐器的文字介绍均出自其手。
乐器博物馆里收藏的老钢琴。来源:中新视频 乐器博物馆里收藏的老钢琴。翟羽佳 摄“世界·乐器博物馆”浓厚的音乐氛围,不仅吸引着众多音乐爱好者和各地游客前来,一些原创音乐人和手工乐器制造者们也喜欢来到这里寻找创作灵感。
听说,馆内还设有小提琴工作室,游客可以全程欣赏乐器的制作过程。
孩子们体验小提琴制作。翟羽佳 摄那么,一把小提琴到底是如何诞生的呢?
你看,手艺人李世其正在制作小提琴!
李世其在制作小提琴。来源:中新视频原来,纯手工小提琴制作工序竟然这么多,包括选料、拼板、修整外形、音孔音梁、合琴、随琴、刻头、装头、油漆、装配等70多道工序,须耗时一个月左右才能完成。
除此之外,音梁是关键。
制作过程中,需要削掉音梁两侧多余的木料,使其形成上宽下窄的弧度,这样小提琴才能发出更好的声音。
李世其在制作小提琴。贾枭梦 摄 李世其在修琴头。贾枭梦 摄小提琴音色优美,接近人声,音域宽广,表现力强。如果说钢琴是“乐器之王”,那么小提琴就是“乐器中的王后”。
李世其说,要想制作出一把音色优美的小提琴,每道工序都需要十足的细心和持续的耐心,这样制作出的小提琴才更有灵魂。
李世其正在调整音梁。贾枭梦 摄 李世其在修小提琴的音梁。贾枭梦 摄小镇很小,音乐很大
“音乐是游走的,总有一天会重新流回那些村庄、山坳与田边。”周窝音乐小镇的一条街道上,这条标语格外引人瞩目。
为推动乐器产业振兴,2022年以来,武强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进乐器进校园活动,先后配备萨克斯、单簧管、非洲鼓等相应乐器,并开设葫芦丝、电子琴、吉他等多种乐器教学。
你瞧,这里的孩子逢年过节表演节目不用愁,轻松来个乐器大合奏。
就连周窝音乐小镇的“乐器大集”上,也颇为热闹。
现场乐器摊位,除了中国传统乐器,也有小提琴、吉他、萨克斯、非洲鼓等其他国家的乐器,甚至武强知名的国家级非遗——武强木版年画,也惊艳登场。
武强木版年画的“印”。来源:中新视频 武强木版年画的“刻”。来源:中新视频武强木版年画约始于宋元,被誉为“中国农耕社会的缩影”。年画绘制过程中的一刀一刻、一笔一画,尽显古朴的中国劳动人民所饱含的专注、敬业、求精、革新的匠人精神。
而这种精神,薪火相传下融入新的产业——西洋乐器制造。
周窝音乐小镇打击乐器的孩子。来源:中新视频在这里,东方和西方文化,交融碰撞。
在这里,小镇很小,音乐很大。世代埋头耕耘的农民变成了浪漫的乐手,昂首吹奏出幸福的乐章。
在这里,音乐不再遥不可及,这里是有着泥土气息的“东方维也纳”。
作者:裴国荣 崔志平
来源: 中新社 微信公众号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