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票房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发布时间:2024-11-19 06:42:28 来源: sp20241119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票房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演出市场 供需两旺(大数据观察)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34.24万场,较去年同期增长278.76%;演出票房收入315.4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53.74%。

  今年以来,演唱会、音乐节热度不断升高,新业态、新空间演出明显增多,旅游演艺市场占比逐步攀升。演出市场表现活跃,为消费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2023年以来,全国演出市场延续上行趋势,供给需求旺盛,市场活跃。”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燕分析,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和小剧场、新空间共同发力,推动演出消费及演出拉动的关联消费显著增长。

  演唱会、音乐节热度不断攀升,跨城观演成为消费趋势

  门票热销、演出场场爆满,今年以来,大型演唱会和户外音乐节的热度持续攀升。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场次1137场,观演人次1145万,平均跨城观演率超过60%。

  潘燕说,从市场总体看,音乐节、演唱会强劲的综合带动效应突出。据测算,仅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演唱会和音乐节等大型演出活动带动交通、食宿、游览和周边购物等综合消费超过20亿元。

  潘燕介绍,二季度以来,演唱会和音乐节进入相对密集期,仅“五一”假期,北京就汇集了3个大型音乐节。5月底至6月初,新疆还先后举办了3个音乐节。

  跨城观演成为消费趋势。“一些知名歌手在北京等地举办的演唱会中,观众跨城观演比例较高,凸显该类演出对文旅消费的拉动作用。”潘燕说。

  新业态、新空间演出日渐火热,演出聚合效应日益凸显

  以多艺术品类、多表现形式为特点的演艺新业态,成为演出市场的活跃要素,既丰富了演出产品供给,又拉动了综合消费。今年以来,小剧场、新空间演出场次和票房收入同比大幅增加,表现格外活跃,吸引众多观众。

  演艺集聚区成为消费热点场所,演艺集聚效应明显,在拉动节假日经济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剧场内外消费空间持续拓展,使得演艺新空间观剧不仅仅局限于观剧本身,消费体验更加丰富和多元。

  今年以来,天津和平区积极培育民园广场、先农大院、民园西里等“酒吧+演艺”集聚区。上海举办大世界演艺消费节,联合入驻商家、驻场剧目等推出了系列优惠活动。上海黄浦文旅发布“演艺产业领军计划”,演艺大世界区域内数十个小剧场、新空间为丰富的音乐、戏剧、舞蹈等提供新型演出场所。

  “演出聚合效应日益凸显,直接带动区域客流增长。依托演艺消费,融合新场景,成都、济南、武汉等地也都出现能让消费者一边就餐、逛文化集市,一边观赏沉浸式戏剧演出的活动,深受年轻人喜爱。”潘燕说。

  旅游演艺屡屡“出圈”,不断扩大消费基础

  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文旅消费新风尚。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一批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据数据监测分析,《长恨歌》《文成公主》《又见平遥》《宋城千古情》《知音号》等入选项目在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市场成绩亮眼,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次占比分别达到假期旅游演艺市场总量的20.64%和26.59%。

  潘燕介绍,“自今年春节起,旅游演艺热度依托旺盛的出行需求一路升高。”今年以来,全国旅游演艺项目基本全部恢复营业,一些热门地区的热门项目多次加场且场场爆满。为应对大量客流,大型历史实景舞剧《长恨歌》在节假日将演出场次增加至每天4场;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假期场次增加至每天6到8场,门票几乎场场售罄。而除了“老牌”旅游演艺项目外,各地主题乐园也纷纷在假期增加演出内容。

  旅游演艺体现出的强效文旅融合,使得更多地方特色文化纷纷围绕演出进行“打包”和整合。

  河南隋唐洛阳城推出一系列国风沉浸式体验活动,国风达人“西湖卖货郎”“神都卖货郎夫妇”“长歌”等齐聚景区;山东临沂推出省内首个大型古风沉浸剧场《琅琊风云》,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推出非遗DIY、文艺巡演、古玩大集等;宁夏贺兰小镇以演艺体验为核心,汇集沉浸式演艺、西北美食、非遗街区、艺术小店、特色民宿等多种内容;新疆乌鲁木齐大巴扎步行街集合民族音乐、舞蹈、杂技等,让游客近距离感受丝路文化。

  “涵盖剧场、新空间、大型场馆和各类景区、园区、街区的演出活动,在推动文化消费、促进经济复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今年的整体情况看,这一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多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推动,演出机构也在积极丰富演出产品品类、增加内容供给。”潘燕指出,不断扩大消费基础,吸引多层面消费需求,演出市场大有可为。(人民日报记者 郑海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