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15:50:39 来源: sp20241115
“甜蜜瓜,甜到心!”大棚里,藤蔓健壮挺拔,村民们细致地修剪、疏枝,今年的蜜瓜有望卖个好价;“无人化,效率高!”上百头奶牛,依靠智能项圈、推料机器人等,完成自动化挤奶仅需20分钟……走进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正在展现。
近年来,宁夏发挥科技和改革的驱动作用,通过适度规模经营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隆隆声不绝于耳,一人来高的车轮缓缓碾过土地,农机在田间作业,驾驶舱却空无一人。此时的“农机手”,正坐在5公里外的市区服务站监控室,通过电脑进行远程智能操控。
这里是灵武市马家滩镇西三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该市鑫旺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通过遥控传感、5G通信和信息化集成等技术,在田间耕种、管护、收割等环节实现无人化。
“无人化农业实现了标准化、高质量的大规模机械作业。每台农机的作业状态会实时传输到系统,我们可以随时看到完成的作业量、田间的气温等各项数据。”服务站负责人王海刚介绍。目前,该服务站托管了近4万亩农田,小麦、玉米等亩产均比以往增加不少。
宁夏农业向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迈进,离不开背后的一大批农业专业人才队伍。
“授粉的时候,棚内湿度可要盯紧。”走进中卫市中宁县舟塔乡康滩村,蔬菜大棚里,20多名村民摇着蒲扇,聚精会神听着魏燕现场讲授如何提高西红柿产量。
魏燕刚从县城的农技培训班学习归来,作为村里有名的蔬菜种植大户,去年,她被县里聘为本村的“科技特派员”,既为周边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又定期到县里学习新的农技成果。
这样的农技“二传手”,在宁夏已经超过14万人。“农业科技不能只躺在实验室,要下沉到田间地头,服务农业生产。”宁夏科技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宁夏村村都已有多名“科技特派员”。
近年来,宁夏把产业领军人才、农业专业人员和“乡土人才”当作帮带对象,针对性进行指导,农科院专家入驻农业高新企业、特色产业乡镇等任首席专家,同时鼓励“田间教学”,确保每村都有5—10名产业发展急需的“田秀才”“土专家”,这为乡村实现科技振兴,打造了一支能干、能学、能教的人才队伍。
在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同时,宁夏改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发展动能。
“水稻200亩,主要在东面这块地。西面是玉米450亩。”祁伟拿着手机大小的测量仪,蹲在田坎上核对播种区域,“土地流转后,同一类作物可以规模化种植,效益提升一大截。”
祁伟是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司家桥村村民。5年前,他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650亩耕地,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别看咱们村的土地连成片,但是你家三亩、我家五亩的一划分,大片的土地都‘化整为零’了。”祁伟介绍,村民们分散种粮,种植的时段、品种、模式等无法统一,农业机械很难充分发挥效用。“流转连成片后,新型收割机一上午就能收完200亩水稻,放在以前很难实现。”他说。
“这些年家里3亩地没精力打理,正好流转出去,每年还能收入两三千元。”村民贾秀梅表示,家里闲置的农田以流转的形式入股合作社,不仅有保底流转费,而且还能在年底参与分红。
目前,司家桥村种植水稻1300亩,其中550亩流转集中到两家专业合作社。“根据实际,按需流转。”司家桥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波介绍,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粮食种植的适度规模经营,不仅使闲置、抛荒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提升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增强了乡村发展动能。
为保障适度规模经营有序发展,宁夏近年来先后印发关于土地流转的多个政策文件,从管理制度、示范合同等方面构建起流转监管体系,并搭建了市、县、乡、村四级流转交易平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2日 10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