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三大工程”建设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政策解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17 05:36:48 来源: sp20241117

  日前召开的全国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视频会议要求,“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推进“三大工程”的意义是什么?目前工作进展如何?

  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重构市场和保障关系的重大改革,重点是拓展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新路子。城中村改造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重点是消除安全风险隐患,改善居住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提高城市韧性的重大举措,重点是平时用得着、关键时刻能用得上。

  “‘三大工程’着眼于房地产长期健康运行与稳定增长,力图解决结构性问题、供需错配等长期问题,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抓手。”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

  惠民生,让居住条件更舒适更安全。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虞晓芬认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有助于完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更好满足工薪收入群体刚性住房需求;城中村改造后,居住条件和环境品质将得到改善,居民能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更完善的商业与医疗等配套以及物业服务,更好融入城市生活,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稳增长,带动房地产相关投资消费。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将拉动设计、施工、建材、家装、家电、物业服务等产业和产品需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三大工程”拉动了房地产开发投资0.6个百分点。以深圳为例,2023年底首批13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集中开工,房源合计1万余套,总投资约125亿元。

  促转型,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打造宜居韧性城市。虞晓芬介绍,保障性住房建设最终是要实现政府保障基本需求、市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住房需求,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城中村改造有助于消除安全风险隐患、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打造一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则有助于补齐临时安置、应急物资保障短板,推动城市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

  当前,各地各部门抓紧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各项配套支持政策,推动一批项目落地实施,形成实物工作量。

  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商品房库存较多城市,政府可以以需定购,组织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一部分存量商品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给予支持。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将推动地方动态更新正式项目清单,搭建银、企、政对接平台,定期向银行机构推介项目,共享项目融资信息,加快项目授信投贷。针对一些地方在“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用地指标缺乏、用地报批难等问题,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重点从用地计划保障、供地支持、规划许可管理、应急状态下土地使用等方面细化完善支持政策。

  城中村改造方面,根据《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对符合条件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央通过现有渠道适当给予补助。将符合条件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已发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1800多亿元。

  “加快推进‘三大工程’,既是利民之举,又是发展之计,也是转型之策。今年重点就是抓开工建设、抓质量安全,尽快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5日 02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