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21:07:18 来源: sp20241114
蟹卡诈骗余波未消,骗子又“盯”上了董明珠。10月10日,市民王先生向北京商报记者报料称,他收到了一份陌生寄件人寄送的快递,里面包含一包厨房湿巾和一份印有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照片的中秋礼品卡,“邀请”王先生“值此中秋国庆佳节暨格力公司成立三十二周年来临之际”参加“一起撕豪礼”的刮奖活动,“最高可获得10000元现金奖励”。凑巧的是,就在王先生收到礼品卡的前一日,他的朋友罗先生也收到了相同的礼品卡。
经北京商报记者向北京格力相关负责人求证,该礼品卡上标注的均为虚假信息,格力方面并未举办或联合商家做过此类活动。王先生和朋友为什么会收到礼品卡?这又是怎样的新型骗局?又有哪些措施和手段来进行有效防范和实现精准打击?
“豪礼”精准到家
北京商报记者在王先生提供的礼品卡封面上看到,卡片印有“‘月满中秋礼相逢’敬邀格力的商家一起撕豪礼”,同时标注着今年9月至明年1月的活动时间和游戏规则,礼品卡上还标注有“共发出10万份邮件”的字样。
根据礼品卡上的游戏规则,撕开礼品卡背后的贴纸,如果任意一个“我的号码”与任意一个“中奖号码”相同,即可获得该号码下方的奖励,如果号码不同,则下方对应奖励无效。
但从礼品卡的提示来看,都是“揭开有礼,百分百中奖”,其礼品包括20元、888元和10000元的红包奖金,同城骑手30分钟送达的百元生活礼品,以及格力洗衣机、空调、电风扇和冰箱。
“没想到,现在骗子都这么精准,直接把快递寄到我家里了。”王先生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收件人、电话及家庭住址都是真实的。凑巧的是,就在前一晚,他的朋友罗先生刚刚向他讲述了收到“格力礼品卡”的事情。
据了解,王先生此次收到的快递与罗先生收到的快递一模一样,包裹的物品信息都标注为“厨房湿巾”,实际礼品卡的中奖号码也是一样的。
罗先生认为,这个礼品卡应该只有部分人才能收到,算是精准投递。毕竟之前确实有和王先生一起参加过格力举办的活动,而且此次扫码进群的第一步,就是核实是否是本人手机号。
根据快递信息,北京商报记者致电该快递寄件人,截至发稿,对方依然是无法应答的状态。
真金白银设陷阱
为一探究竟,罗先生参与了这项“撕豪礼”的活动。“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抱着半信半疑和好奇的心态就扫码进去了。过程中会跳转几次流程。刚开始扫码,跳出来的界面是美团客服,先核对手机号,然后拉群。在一个二十多人的微信群里,开始做任务,包括签到和关注淘宝店铺,然后返第一份礼品20元奖金。”罗先生说。
“几次之后,会解散该群,要求群成员下载一个App,再返第二份礼品,就是充100元话费。”罗先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这个App名为‘汇春科技’,是一个聊天平台,也像微信群一样发消息,但是看不到群聊人数。而且下载这个App后还要注册个人信息,涉及电话号码等,进行完这一步,再完成新群里的任务才能拿到第二份100元话费奖励。”
罗先生还介绍说,群里除了发放指定红包外,还会有一些几元钱的小红包,都是签到或者关注店铺后返截图才有的,为了确保收红包的人都在线。
“只能说现在的骗子都‘舍得出血’了。先给甜头,再一步步让人上套。”王先生很无奈。
对此,格力电器也发布了公开声明表示这属于新型诈骗:“公司从来没有举办过这样的寄送礼品卡抽奖活动,现已向相关部门进行反馈,请大家收到类似贺卡时提高警惕、切莫相信,及时向警方反馈。”
花样层出不穷
“收快递、扫码兑换、做任务、不停订阅关注加刷单……”这一系列手法和当下正在扩散的蟹卡诈骗很像。
10月7日,演员孙艺洲在微博发文称,他收到一张大闸蟹的礼品卡快递,但最后发现是进群刷单。当天,这一话题还冲上了热搜第一,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也曾有过同款被骗的遭遇。
对此,上海市公安局在官方微博上发文明确这是新型骗局,不法分子大范围投递大闸蟹兑换卡、湿巾、手机支架等,以领奖为由,引导受害人扫码进群后实施刷单诈骗。
警方也提示,在收到不明快递时一定要牢记,登录官方网站查看物流信息和快递员信息,电话联系快递员,对于来路不明的快递,要坚持验证快递员身份和包裹内物品。切勿扫描不明包裹内的二维码卡片,也不要点开陌生链接填写银行卡、身份证、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要保持冷静并通过官方途径进行核实。
此外,近几年,假冒公检法机关电话诈骗、虚假投资理财平台诈骗、网络购物诈骗等层出不穷。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诈骗屡禁不止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诈骗分子很好地利用了人们的贪婪心理和侥幸心理。
“他们通过制造诱惑,让人们产生贪念,从而上当受骗。此外,诈骗分子还利用了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新颖的手段吸引人们参与,最终达到诈骗的目的。”付建说。
新型诈骗怎么防
“我在退群后的第二天,就收到了北京市反诈中心给我打的电话。当时就问我有没有登录过什么网站,然后建议我提高警惕。应该是监测系统有反应了,但所幸我并没有损失。”罗先生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致电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热线,工作人员表示,意识到或者出现上述疑似诈骗的情况,首先应向所在地公安部门报警,核实相关寄件人的信息。“在确定寄件人信息后,我们将对相关公司进行追踪。”同时,工作人员也介绍说,反诈中心来电则是对举报疑似诈骗的来电号码进行复核,以及帮助用户拦截等。
诈骗不仅屡禁不止,变着花样出现,还越来越精准了,令不少消费者担忧的也是这一点。王先生说,他周围有一些朋友,曾在收到刷单礼品后被要求“返图”,“一来二去的,很难说更细节的隐私信息不会被记录下来”。
付建认为,在上述诈骗中,姓名、电话及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的泄露确实存在很大隐患。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可能被用于进行诈骗、身份盗窃等犯罪活动。此外,隐私信息泄露还可能导致个人信用受损、个人形象受损等问题。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个人信息泄露是精准诈骗的根源。“个人应保管好自身信息,不要随意向陌生人透露或授权;在使用社交平台时,要注意设置隐私权限;谨慎访问未知网址,谨慎安装不明来源App,谨慎打开可疑文件,保持手机系统和软件更新。”
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来打击诈骗犯罪。例如,2018年颁布的《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诈骗的违法行为和处罚措施;2019年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增加了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2020年颁布的《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加强了对个人信息泄露的监管等。
不过,付建也指出,要遏制诈骗并不容易,一是诈骗手段不断变化,难以及时应对;二是诈骗分子常常跨地区、跨国界作案,追捕难度大;三是一些诈骗分子利用技术手段隐藏身份,难以追踪。
对有关部门来说,防诈骗工作的重点在于两头抓。“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诈骗分子的打击力度,并且加强国际合作,加强跨境追捕和打击。”付建说。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实习记者 程靓/文并摄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