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6:20:51 来源: sp20241119
近年来,科幻微短剧创作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规划备案通过的科幻微短剧有149部、3100集,上线备案通过的科幻微短剧有13部、250集,2023年这一数字有望进一步提升。然而,科幻微短剧在数量提高的同时,质量却有待进一步提升,口碑好、有影响力的出圈之作少之又少。有的作品偷换概念,披着科幻题材的外衣,讲述奇幻、架空、穿越的故事,剧情经不起推敲,设定不符合常理。有的作品想象力匮乏,又缺乏严谨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的创作态度,只是将科幻当成吸引眼球的背景或元素。有的作品为了炫技,在短小篇幅中架构平行世界、虫洞等过于庞大复杂的世界观,使剧情信息量过载,出现故事时间与空间错乱,现实与虚拟杂糅等问题。有的作品过分强调强情节、大反转,导致叙事混乱,思维跳跃,逻辑不通,使观者不知所云。还有的作品特效和道具粗糙劣质,使科幻场景充满塑料质感,让观众很难进入故事情境之中。凡此种种,遭到观众诟病,导致科幻微短剧很难突破固有圈层,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引发受众关注。
科幻微短剧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与部分创作者对科幻文化乃至科幻题材影视创作的认识不够充分,对微短剧在创作科幻题材上的优势认识不足等密切相关。在人们的固有认识中,科幻题材是影视工业的金字塔尖,往往意味着高成本、长周期、大投入,需要高度标准化、专业化的工业集群协同作战,以及高精尖科技鼎力支持。然而,微短剧主打短平快、小体量,很难做出如科幻电影和科幻剧那般的恢宏场景、视觉奇观。所以,微短剧如何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推出既符合传播媒介需求,又彰显科幻文化魅力,还具备艺术价值的优质作品,值得业界深入思考。
在立意方面,创作者不应一味地将创作视野聚焦于宏大主题以及大投资的IP孵化,而是要利用创作周期相对较短、对市场变化和社会热点反映较快的特点,关注更多具有时效性的话题,积极回应大众的现实关切,激发人们的良性思考和积极探索,赋予作品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文化格局和价值取向。例如,某微短剧通过“未来商店”的设定,聚焦职场性骚扰、职业偏见、情感困扰、亲子关系等都市生活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另一部作品则聚焦元宇宙、AI等时下热门的科技概念,让观众在充满现实感和想象力的光影世界中思考人类未来发展的问题。
在叙事方面,与长剧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复杂叙事和逻辑推理不同,微短剧以强情节、快节奏、小切口见长。创作者可以将科学想象与悬疑、爱情、喜剧、动作等比较成熟的影视类型有机结合,在符合科学理念和现实逻辑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剧情设定和氛围营造,增加戏剧张力和情感力量,使观众获得新颖独特的观赏体验。例如,某微短剧让演员一人分饰多角,讲述几位长相酷似但命运截然不同的人物,因为一款神秘的社交软件卷入光怪陆离的虚拟世界,并不断抽丝剥茧,探寻真相,最终解开谜题的故事,剧情反转不断,悬疑氛围拉满,契合“Z世代”追求刺激烧脑的观赏诉求。
在呈现方面,微短剧创作者可以利用竖屏形式的独特优势,探索科幻题材艺术表达的更多可能性。竖向构图可以让受众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焦点人物身上,关注他的姿态、表情、言语,从而产生“面对面”的交互感。某作品抓住了竖屏微短剧这种长于塑造人物的特点,选取虚拟偶像为主角,以“虚拟+真人”形式和“国风+赛博朋克”风格,全方位展现人物的魅力。
微短剧可以利用人无我有的优势,在科幻领域走出一条全新的创作道路,形成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广大制片方和创作者一方面要端正创作态度,始终将艺术坚守和价值引领作为创作第一要务,不断提高作品的制作水平,提升作品的精神高度;另一方面要打开思路,大胆尝试各种新技术、新理念,探索微短剧与科幻文化相结合的更多可能性。
在创作端持续发力的同时,相关主管部门也看到科幻题材和微短剧蕴含的巨大潜力,从政策层面对科幻微短剧进行扶持引导。202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推进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加强科幻影视创作,为科幻题材影视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和良好环境。从2022年6月1日起,国家广电总局对网络剧片正式发放行政许可,其中包括网络微短剧在内的国产重点网络剧片上线播出时,使用统一的“网标”。这些举措都助推科幻微短剧告别原来的野蛮生长模式,向精品化时代进发。相信在多方努力之下,未来的科幻微短剧不仅会有炫酷的外壳,还有坚实的文化内核,为中国科幻影视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作者:王婧,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副研究员)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