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力十足 能源低碳转型释放绿色发展动能

发布时间:2024-11-14 14:13:00 来源: sp20241114

能源产业既是国民经济和民生保障的“压舱石”,又是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国能源转型升级驶入“快车道”,从风力发电到光伏电板再到氢能供应,能源供给结构持续优化,数智化水平不断提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1.6亿千瓦,同比增长14.1%。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7亿千瓦,同比增长48.3%;风电装机容量约4.8亿千瓦,同比增长19.8%。

此前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

持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加快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多元能源生产供给体系,意义至关重要。在新疆达坂城地区,当地依托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建造大规模的风电场,年发电量预计突破3亿千瓦时;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的柯拉光伏电站,电站装机规模 100 万千瓦,光伏组件达 200 多万块,通过一条 500 千伏输电线路接入两河口水电站,实现水光互补。 

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也要发挥好传统能源支撑和兜底保障作用。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产生的绿色电力通过海缆接入海上油田群电网,预计年均发电量达到2200万千瓦时,全部用于油田群生产用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50%以上煤电机组具备深度调峰能力,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减少超过90%。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表示,能源转型的“先立后破”,不是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此消彼长的问题,而是需要两者相互配合,协调推进多能互补,优化能源供给体系,确保能源体系运行安全。

保障能源安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关键技术的突破是重点。钙钛矿光伏电池技术转换效率刷新世界纪录、量产先进晶体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超过25%、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全球跟跑”到“全球领跑”,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在提高传统能源利用率和清洁度,拓展新能源利用范围和效能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

近年来,能源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为能源产业保障供应、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在江苏省,我国首个省级数字智慧电网成功建成,首次实现万亿量级电力大数据的融合贯通,将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在山西省,一家煤矿通过建成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和智能化掘进工作面,现在使用智能化操作平台就能实现远程控制和智能化开采,实现了安全和效益的双提升……

“数字技术在能源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引领能源产业变革的原动力。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技术融合发展,正改变能源的生产、运行、传输模式,通过数字化赋能,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促进绿色低碳转型。”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表示。

“未来要加快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机制。” 专家建议,应推动构建以需求端技术进步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上下游协同、供应链协作的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促进机制。依托大型新能源基地等重大能源工程,推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和应用,通过工程化集成应用形成先进技术及产业化能力。(实习生李想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郭思邈、高雷)